七星阁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苟道不死 > 章节目录 第421章 两种模型

章节目录 第421章 两种模型

    而如何将这一条“断头绝路”走通,孟周心中也早就有了一些大约的思路。

    现在,因着“眼前”所见,触动心中所感,这思路变得清晰了许多。

    而具体到当下,他要做的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。

    只见他的“视野”就像是在向前整体推进。

    类似的体验,孟周已经借助金甲灵虫经历了一次。

    不同的是,那一次在“视野”深入推进的同时,“视野”区域也在变得越来越集中。

    在“视野”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,“视野”也在不断朝着某一个“线段”聚焦。

    在他的感受而言,就像是倍数不断放大的显微镜。

    视野不可避免的变得越发集中的同时,也让他窥见了更深邃,寻常状态下更难洞察到的至理。

    这既是不断“明道”的过程,也是不断攀援而上,越来越接近,乃至触摸到所行之道对应的天地法则的过程。

    可现在的情况是,孟周虽然在渡“道心劫”之时就已“明道”,可问题在于,他所明之道,乃是他私心臆造,真实的天地法则中,并不存在与之对应的一条。

    这就带来了一个奇妙的效果,即他的“视野”虽然在向前持续推进,但视野区域却没有变得越来越集中,反而越来越松散。

    随着“视野”的不断推进,那密密麻麻、纵横交错的视线渐渐化作了颜色不一的淡淡光雾。

    它们呈现在孟周“视野”中的效果,就像是夜空中遍布天宇的群星。

    每一团光雾,便对应着一颗“星”。

    孟周的目光落在一团金色光雾上,他之所以对这一颗“星”有特别的关注,是因为这团金色光雾所代表的法则之力,恰好就是那烙印于金甲灵虫血脉深处的法则之力。

    这丝法则之力,赋与了金甲灵虫以特性明确的真灵血脉。

    而此刻,在孟周的“视野”中,这却只是漫天繁星中极不起眼的一点。

    而且,随着“视野”的不断推进,进团金色光雾的质地,其中显露出来的法则气息,很轻易就超过了金甲灵虫耗尽所有“行动力”才最终触摸到的那少少的一点。

    “金甲灵虫这条路,我也是可以走的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,凭着强横的体魄筋骨,还有其他方面远超金甲灵虫的优势。

    这于我而言,众多可选道路中极不起眼的一条,起步阶段的成就,就能将金甲灵虫甩出好几条街。”

    念及于此,孟周越发感受到世界的参差。

    他若果真做出这种选择,可以说是极不明智,自甘堕落的表现,可这却已经是金甲灵虫踮着脚都无法够到的高度。

    “视野”还在持续推进着,那些“群星”也变得越来越大,越来越亮。

    就在下一刻,接连数颗“星”很忽然的消失不见。

    这些“星”所对应的法则之力,都是孟周这一路行来,有涉猎,但涉及相对较少,感悟也相对没那么深的那种。

    比如最先消失的“星”中,就有关联着毒道法则、血道法则的。

    这意味着孟周当下在这些领域积累的极限。

    这并不是说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会止步于此,只不过,要想在这些道路上有更多成就,就必须重新积累。

    这就像是一个信号,自此以后,“视野”每推进一步,“星”的数量就会少去一些。

    “视野”持续推进,“星”的数量持续减少。

    留到最后的那些,近乎完全实质的化“星”,基本都和五行万象体、青莲剑体、通明道体已经灵师、绳结师这些紧密相关。

    但最后,随着孟周的“视野”不断推进,这些“星”也最终消失不见。

    最后,只剩下唯一的一颗散发着盎然生机的绿色大星孤零零的悬于孟周“视野”的前方。

    那些随着他的“视野”不断深入而不断消失不见的“群星”,也没有真的消失。

    在第一颗“星”消失的时候,“里世界”那广袤的,完全由孟周心造臆设的法则水域的某处,便忽然多了一片形态奇特的“礁石”。

    因其完全被水域浸没,从水面上看去,看不出丝毫不同。

    而随着孟周的“视野”不断推进,“群星”一颗接一颗的消失,这片存在于“里世界”中的、广袤的法则水域之中,便相对应的多出一片又一片被完全浸没在水面之下的“礁石”。

    且越往后出现的“礁石”,其规模便越大,距离水面便也越近。

    终于,第一个探出水面的“礁石”出现了。

    若是将心力专注于这块“礁石”之上,就会感觉到,这哪里是礁石,分明是各种各样的风的凝聚体。

    微风、清风、狂风、飓风、龙卷风、罡风……

    在“里世界”法则水域中,明明是一块沉稳厚重,大半浸没在水中,部分露出水面的礁石,可一旦将心力完全沉入其中,感受到的,却完全是一个动到极致,完全由“风”组成的世界。

    而继这第一块露出水面的“礁石”之后,又接连有更多“礁石”露出水面。

    且这些后出现的“礁石”,同样遵循此前的规律,越往后出现的,其整体规模便越大,露出水面的部分自然也更多。

    若是心力探入其中,能够发现,这些新出现的“礁石”中,既有完全由各种各样的“雷”组成的,也有由各种各样的“冰”、“火”、“土”、“木”、“金”、“剑”等组成的。

    越往后出现的,规模便越大,渐渐的已经不能称之为“礁石”,而应该是一座座“海岛”才对。

    只不过,这些“海岛”相比于这无垠水域来说,还是太小了些,且上面的景致也非常的单调,全都是光秃秃的一片。

    这些“礁石”以及“海岛”,彼此之间的区别,除了大小规模之外,其颜色以及外观质地也都各有不同。

    最后出现的一座“海岛”,规模比上一座大了许多,色泽质地也最是与这片辽阔水域本身相近。

    若不知细看,甚至会误以为这座最为巨大的“海岛”就是整片法则水域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若是心力探入其中,便会发现,这座“海岛”,就像是各种各样的“水”的集合体。

    从水雾、水滴,到涓涓溪流,到奔涌的江河,到巨浪滔天的大海……

    而对应在孟周的“视野”探索,恰好就是“群星”尽没,只有一颗生机盎然的绿色大星孤零零的悬于视野前方的时刻。

    ??????55.??????

    这些隐没的“群星”,以及它们关联的天地法则,就如同烙印在金甲灵虫的血脉深处一样,一一烙印在了“里世界”的法则水域之中。

    这其中的区别,还是非常大的。

    金甲灵虫的血脉,再怎么说那也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界的真实物质。

    而“里世界”中的一切,并不是现实界的真实存在,追根到底,全是孟周的念头所化。

    但,孟周的念头在天劫下被洗去了所有浊气秽物,原本虚无缥缈的念头已经开始具备了真实的力量;

    而后又在“道心劫”下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内核,并趁机完成了“开天辟地”的壮举;

    而这两者,还都是基础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纯由孟周心造臆设的这片法则水域,“海纳百川,包容万物”可是其最核心、最重要的特性之一。

    也正是这样的原因,这片法则水域成功的将那些“群星”所代表的法则烙印全部接住了。

    这让孟周成功接住了这些繁杂的、深浅不一的法则烙印,让他可以借之调动、触摸、更深入的领悟相对应的天地法则这些益处就不说了。

    这一锅“大杂烩”被成功包容在这一片法则水域之中本身,更是成为这片水域最强有力的证明!

    何为真?

    何为假?

    并不存在与之对应的天地法则,就是假的?

    可其发挥出来的作用却又是实实在在的!

    所以,孟周根本不执着于“真”“假”。

    即便现在为“假”,孟周也有信心,终有一日,自己能够修假成真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最后那颗生机盎然的绿色大星,随着“视野”的不断推进,也终于消失不见。

    而就在这瞬间,“里世界”中,发生了相对应的巨变。

    这一次,没有出现一座新的,规模最大的“海岛”。

    而是遍布“里世界”的辽阔水域,忽然蒙上了一层仿佛与生俱来的生机造化之能。

    这玄妙的变化,让孟周心中不受控制的生出许许多多的灵感。

    不过,孟周很快就主动将这些念头镇压了下去。

    专注于眼前,这已经完全变得空旷起来的“视野”。

    随着“视野”中最后一颗大星消失无踪,孟周惊讶的发现,自己并没有从这奇妙的状态中退出来。

    成功渡过前所未有、闻所未闻的一百零八道天劫,这赋予了孟周远超金甲灵虫的“行动力”。

    虽然,走到这一步的孟周,走得已经比金甲灵虫远了很多很多。

    但“行动力”依旧没有用完。

    “视野”中虽然变得空空荡荡,孟周发现,自己的“视野”依旧可以继续向前,或者说向更深处推进。

    “还要继续向前吗?”

    “还有必要继续吗?”

    面对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空旷,一些念头很自然的便在孟周心中浮现,并生出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这样的疑问。

    但就在这疑问生出的瞬间,就被孟周主动消灭。

    为什么不继续?!

    即便真的什么收获都不会再有,在没有把“行动力”耗尽之前,再没有深入到自己极限之前,他都不可能主动从这状态中退出来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信念下,孟周的“视野”持续推进。

    在这过程中,他的念头也忍不住发散开来。

    “这一路所见,层次是非常分明的。”

    “最初所见,也是相对来说浮在更浅层,距离‘现实界’更近的,是‘天地烙印’,也可以说是‘天地档案’。”

    “它们来自于不同时代、不同生命,被世界‘抓拍’到的华彩瞬间。

    只要世界不灭,这样的记录就不会停止。”

    “某种意义上,它们代表了这个世界的‘古往今来’。”

    “具体到每一个印记本身,却是完全独立的。”

    “每一个印记,都只能代表它们自己。”

    “这就是一个又一个‘点’。”

    “古往今来的无数印记,形成了恒沙河数的,近乎无穷的‘点’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那些纵横交错的线,很可能就是在那些数量庞大,近乎无穷的‘点’的基础上的自然升华。”

    “由‘点’而成‘线’,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。”

    “从形态不一、源头不一,形形色色的‘印记点’变成一根又一根差别不大的‘线’,从‘具象’逐渐到‘抽象’。

    这应该就是从‘浅层’向更真实界更深处‘沉淀’的必然过程。”

    “循着这一过程,持续‘沉淀’,不断‘升华’,最终,便很自然的,都指向了一个个天地法则。”

    当孟周将亲身经历的过程从头到尾的复盘了一遍,已一种更简洁的模型呈现在心中,几乎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智力活动,只从这现象本身,他心中便很自然的浮现出了这样一个变化的脉络。

    看上去,真的就是一目了然。

    可这个脉络,却再次颠覆了许多被修行界视为铁则的修行观念。

    按照孟周心中理出来的这条线,那些更接近现实界,位于最“浅层”的“天地印记”,才是后续一切的基石。

    后续的一切,包括天地法则,最终都要落在这基石之上。

    可修行界奉行的,被视为铁则的观念,模型结构恰好相反。

    “道”是源头,不同的天地法则,都是“道”衍生出来的不同侧面。

    而不同的天地法则更进一步稀释、衍生,最终生出了天地万象,一切的一切。

    求道修行的过程,就是一个“逆流而上,复归源头”的过程。

    随着修为提升,境界和视野随之提升,一点点触摸到真实界,深入真实界,触摸、感悟乃至掌控天地法则,便是一步步“近道”的过程。

    这和修行者的实际体验吻合。

    是以,从来没有人对这套模型有过怀疑。

    这已经成为修行界中最基本的一种常识。

    可现在,孟周根据自身体验在心中自然生成的模型,与之恰好相反。

    而眼前这片一无所有的“空旷”,则让孟周更进一步坚定了心中判断。()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7xingge.com/xs/0/262/6637705.html,手机用户请浏览:http://m.7xingge.com/0/262/6637705.html 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